不負囑托,為了和農牧民共贏,伊利扛起了這些“擔”!丨品牌
3月5日下午,習總書記來到他所在的內蒙古代表團參加審議。在審議中,總書記談到經濟轉型發展時說:“如果思維方式還停留在過去的老套路上,不僅難有出路,還會坐失良機。”他用“羊、煤、土、氣”來概括內蒙古的傳統產業,其中“羊”是畜牧業,也包括內蒙古的支柱產業——乳業。怎樣讓傳統的乳業走出一條新路,帶動更多的農牧民致富?
在那天的審議中,有位代表來自伊利集團,叫李翠枝,她的匯報題目就是“促進龍頭企業與農牧民共贏”。
早在2014年,習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,就曾強調了龍頭企業在扶貧攻堅、帶領當地農牧民致富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。他說,“要探索一些好辦法,幫助農牧民更多分享產業利潤效益,真正同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形成利益共同體”。
據李翠枝代表介紹,這些年,伊利堅定貫徹落實總書記的指示精神,開展了大量的調研工作,結合一線實踐,在建立完善龍頭企業和農牧民利益聯結機制方面,“首創了‘四個聯結’的做法,解決了農牧民面臨的技術弱、融資難、風險大、轉型慢等實際困難,讓農牧民與企業共同分享發展成果”。
這四個聯結就是伊利的“四大法寶”!
“法寶No.1”
技術致富:“授人以魚”更“授人以漁”
伊利集團作為乳業龍頭企業橫跨食品產業全產業鏈,上游鏈接數百萬農牧民,下游對接十幾億消費者。但是,一直以來,“農牧民在生產中普遍面臨奶牛養殖的技術門檻高,農牧民的養殖水平和牧場管理能力較弱的問題。”李翠枝說。
為了解決這個難題,伊利深入農牧業上游,不僅為農牧民提供現場指導和技術服務,還成立了“奶牛學校”和“牛二代訓練營”,為他們提供技術、管理等方面的培訓。一位農牧民介紹,當地奶農一看到伊利的工作人員,都特別興奮,爭先恐后地趕來,就為聽一堂培訓課。在實踐中,伊利放棄了生硬的填鴨式培訓,更多的是請來國內外知名專家當導師,手把手地教農牧民如何提升養殖技術和管理能力。除此之外,伊利還根據農牧民的個體特點,為他們量身定制技術、管理、財務等全方位的培訓計劃。
從2014年至今,伊利累計在全國組織了800多場牧場管理專項培訓和專題講座,培訓農牧民近20000人次,讓那些在外界看起來“根本不會養殖”的新一代牧場管理員,順利接過了奶牛養殖的接力棒。
“法寶No.2”
金融扶持:伊利攻克牛羊不能抵押的融資難題
“家纏萬貫,帶毛的不算”,這句俗話揭示了中國農牧業面臨的發展困境。“購買青貯飼料要花錢,拓展養殖規模要花錢,改善設施設備要花錢!真是‘一文錢難倒英雄漢’!”一直以來,由于牛、羊等牲畜和土地都不能抵押,農牧民往往都面臨抵押物缺乏、信譽證明難等融資窘境。
如何突破農牧民缺錢難融資、金融機構有錢難評估的行業瓶頸?伊利在實踐中探索了“金融聯結”的模式,實現了龍頭企業“一手托兩家”:一方面以專業視角清晰洞察農牧民的經營狀況和融資需求,為他們提供連帶責任擔保;另一方面與銀行等金融機構強強聯手,針對農牧民需求推出相關金融產品。讓核心企業承擔金融風險,破解了牛羊不能抵押、缺乏融資渠道、農牧民融資難的歷史瓶頸。
從2014年開始,伊利和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,推出了“青貯保”“牧場保”等12個金融產品,被農牧民親切地稱為“十二個寶寶”,這些“寶寶”在行動中,切實地解決了農牧民的資金難題。每年秋季是奶農儲備全年青貯飼料的時候,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量的資金,但農牧民缺乏資金來源,而“青貯保”則能幫助他們以較低的成本快速融到資,解決他們儲備青貯飼料的資金問題。
截至目前,伊利已幫助全國14個省、市、自治區的1143戶農牧民融資總額超過了33億元,同時還為供應商、經銷商等上下游小微企業提供了105億元的融資,帶動了整個產業鏈的共贏發展。
“法寶No.3”
產業聯結:種養一體化破解農牧民“小、散、弱”
如今,我國農牧民在種植和養殖上依舊普遍存在“規模小、分布散、實力弱”的問題,種草的、養牛的都有,競爭力不強。
“單絲不成線,獨木難成林”,伊利身為龍頭企業,近年來積極響應國家和自治區的號召,按照“以養帶種、以種促養”的原則,通過“產業聯結”,實現了奶牛養殖與種植業一體化可持續發展。為了更好地推動家庭牧場逐步實現種養一體化,2017年伊利開展了優質青貯補貼專項行動,通過政策傾斜的方式,給家庭牧場發放補貼4000多萬元,并且大力推動青貯種植戶與奶牛養殖戶簽訂訂單,全年增加農戶青貯玉米收益約16億元。
對于這樣踏踏實實落實到戶的行動,曾有農牧民高興地說,“眾人一條心,黃土變成金。全靠伊利,我們才能有今天的規模。”近年來,伊利進一步加大牧場建設力度,建立標準化、規模化牧場達1200家,為當地奶農的奶牛養殖提檔升級,提供了標桿和示范。
?“法寶No.4”
風險共擔:為農牧民撐起遮風擋雨的“保護傘”
“十年九旱,看天吃飯”。自古以來,農牧業都面臨著風險概率大、發生頻率高、損失規模大、區域效應明顯等問題。再加上農牧業生產自身存在著周期性,以及來自國際市場的沖擊,僅靠農牧民自身很難維持整個行業的平穩健康發展。
為此,伊利作為行業龍頭,通過與農牧民定合同、定價格、定質量,幫助他們抵御市場風險。通過這種“風險聯結”的模式,伊利為農牧民撐起了一頂遮風擋雨的“保護傘”。自2014年以來,面對國內原料奶會出現的階段性過剩現象,伊利為了保障奶農利益,維護生鮮乳收購秩序和奶源市場穩定,頂住了經營壓力,額外投入7億多元,幫助農牧民噴粉消化過剩原料奶,僅2017年一年就消化30多萬噸,保障了奶農的收益,維護了行業的穩定發展。
“火車跑得快,全靠車頭帶”。伊利作為乳業龍頭,通過“四個聯結”,幫助農牧民增收致富。李翠枝說:“我們一定牢記總書記關于‘幫助農牧民更多分享產業利潤效益,真正同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形成利益共同體’的囑托,繼續努力,把利益聯結機制鞏固好、發展好,為推動乳業高質量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,為共圓偉大中國夢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。”